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是一天吃兩頓飯,早上一段,下午一頓,并且還是不是多豐盛的那種。那么,古人一天吃兩頓不餓嗎?下面一起來跟小編看看吧。
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,一日三餐是大家都必須經歷的。但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并不長,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。
直到清朝晚期,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。在此之前,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。話說,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非常發(fā)達的國家,在古代一直講究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習慣。
也就是說,古人們起床和休息的時間,和太陽的規(guī)律差不多。一般來說,人們8點多出門下地勞作,到了晚上7點差不多就休息了。
不但農民是這樣,就連當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這個模式。人們一天都是吃兩頓飯,一次是早上起來,另一次是下午兩點左右。由于相隔時間長,所以當時都講究吃飽。
從商朝開始,人們逐步形成了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。這一習慣到了清朝晚期才被打破,而且在外力的作用下。當時早飯被稱為朝食,也就是早上起來吃飯的意思。
晚飯則被稱為飱食,也就是吃完飯就睡覺的意思。這樣的模式一直延續(xù)到了宋朝,由于宋朝的商品經濟十分發(fā)達。晚上的宵禁取消了,人們出現了吃夜宵的習慣,這有那么一點第三頓飯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