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包是中國傳統(tǒng)服飾中必備的裝零星物品的小包,造型有圓、橢圓形、方形、長方形、桃形、如意形、石榴形、葫蘆形、花瓶形、方勝形、元寶形、雙琴形等。荷包掛在腰上或者同腰帶結(jié)合成為束腰的一部分。荷包圖案有繁有簡,花卉、鳥、獸、草蟲、山水、人物以及吉祥語、詩詞文字都有。荷包的造型和比例常作變化,裝飾性極強。荷包除了實用之外,還蘊含著深刻的情意及美好的期望。,基本信息,
名稱:荷包 拼音:hebao 出處:荷包的前身叫“荷囊”。荷者,負荷;囊者,袋也。所謂“荷囊” 釋義:即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 造 型:圓形、方形等,概述,
荷包
荷包在古代常是女子寄托相思的一種方式。水川境內(nèi)的女孩在端午節(jié)都有戴荷包的習(xí)俗。小小尤物,寓意豐富,不僅凝聚者勞動人民的情懷和才華,寄托著農(nóng)家兒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而且更是對上蒼的種種期盼和對情感的真誠抒發(fā)。荷包外所繡圖案,有花草、四靈及十二生肖動物等。其形狀豐富多彩,八卦、菱形、扇形、鐘形、三角形等應(yīng)有盡有。造型古樸古雅,似像非像,夸張夸飾,多以(動物)福態(tài)天真、豐富奪趣、活潑可愛為特征。
,由來,
荷包
“荷包”這一名稱,出現(xiàn)在宋代以后。《通俗編·服飾》說:“《能改齋漫錄》載劉偉明詩‘西清直寓荷為橐’,歐陽修啟以‘紫荷垂橐’對‘紅藥翻階’,皆讀之為芰荷之荷。今名小夾囊曰荷包,亦得綴袍外以見尊上,或者即因于紫荷?”這是將宋代紫荷疑為荷包。袁枚《隨園隨筆》下有“紫荷非荷包”辨其非。在元雜劇及明清筆記小說中常見有這種提法。所謂荷包,實際上就是以前的荷囊、旁囊及囊。清汪汲《事物原會》記稱:“晉《輿服志》:文武皆有囊綴綬,八座尚書則荷紫,乃負荷之荷,非荷渠也。今謂囊曰荷包本此。”元代民間也流行佩帶荷囊,如敦煌壁畫元代第332窟甬道的蒙古族供養(yǎng)人畫像,前面二人腰部兩側(cè)便垂有荷囊。清代皇帝在年終多用荷包賞賜給大臣?!秶[亭續(xù)錄》就記載:乾嘉時期“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;御前大臣皆賜‘歲歲平安’荷包一”。荷包在明清時,也叫“茄袋”、“順袋”。《金瓶梅》第三回:西門慶“便向茄袋里取出(銀子)來,約有一兩一塊,遞于王婆子,交備辦酒食”。這是按宋朝人的荷包稱法?!端问贰ぽ浄尽分^金主法物有玉帶及皮茄袋?!镀缏窡簟返诙幕兀骸敖B聞從順袋掏出一封書子,遞于夏逢若?!鼻宕砂写罅繉嵨飩魇?。通常以絲織物做成,上施彩繡。因制作荷包的質(zhì)料、造型各不相同,所以名稱也不一樣,有的造型上小下大,中有收腰,形似葫蘆,所以稱之為“葫蘆荷包”。有的被做成雞心形,上大下小,俗稱“雞心荷包”。在一些大、中城市,還有專門生產(chǎn)這種飾件的作坊。如《舊都文物略》記:“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,壓金刺錦,花樣萬千?!睋?jù)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,后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,乃爭相仿效,不論男女,都喜佩之。北京《竹枝詞》云:“為盛煙葉淡巴菰,做得荷包各式殊。未識何人傳妙制,家家依樣畫葫蘆?!背砂酝?,清代男子在腰間還掛有褡褳、扇套、香囊、小刀、眼鏡盒等物品,既有裝飾意義,又有實用價值。婦女佩此者,比較少見,一般多在衣襟處掛上一二件小型飾物,如耳挖、牙剔和小毛鑷子之類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、服飾的改變以及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,如今荷包在城市里已經(jīng)成了人們的收藏品,只是在鄉(xiāng)村和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仍有流行。布依族青年結(jié)婚的主要內(nèi)容之一就是“耍荷包”。荷包文化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(shù)品,還有豐富且深刻的文化內(nèi)涵。端午節(jié)家家吃粽子、門上懸掛艾草和菖蒲、小孩身上要佩帶荷包和拴掛五色絲線,還有賽龍舟飲雄黃酒、紀念屈原等等。這么多項習(xí)俗除了紀念屈原和吃粽子外,其余的都與驅(qū)鬼邪有關(guān)。
,歷史,
荷包
荷包的前身叫“荷囊”。荷者,負荷;囊者,袋也。所謂“荷囊”,即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。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,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(如毛巾、印章及錢幣等),只能貯放在這種袋里。最早的荷囊,在使用時既可手提,又可肩背,所以也稱“持囊”或稱“挈囊”。以后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,才將它掛在腰際,并形成一種習(xí)俗,俗謂“旁囊”。制作荷囊的材料,一般多用皮革,故又有“囊”之稱。如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,以羊皮為之,呈長方形,長6.7厘米,寬3.7厘米,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帶,以備掛佩?,F(xiàn)存最早的囊實物,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