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數(shù)日,北方已顯初秋之象,當(dāng)下回答這個問題很合適宜。
傷春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兩大論調(diào)悲秋的主題最早出自于宋玉《九辯》,“悲哉秋之為氣也!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”!
描寫秋天之象的詩句:
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?!醪峨蹰w序》
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?!拍痢渡叫小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Li6影風(fēng)網(wǎng)
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
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(dú)登臺。
艱難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濁酒杯。
—— 杜甫《登高》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——張繼《楓橋夜泊》
秋水、香山紅葉、落木、烏鴉、霜月等意象烘托出秋天的蕭瑟、肅殺宋代歐陽修的《秋聲賦》完整地論述出古人為何把秋天和悲涼之情結(jié)合一起:
秋,刑官也,于時為陰;又兵象也,于行用金,是謂天地之義氣,常以肅殺而為心。天之于物,春生秋實(shí),故其在樂也,商聲主西方之音,夷則為七月之律。商,傷也,物既老而悲傷;夷,戮也,物過盛而當(dāng)殺。
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說秋屬刑官,主金,金又是兵象,所以肅殺。按五音六律,又屬商聲,“商”的諧音是“傷”。
有些文人卻反其道而行之,高聲歌頌秋天唐朝劉禹錫的《秋詞》,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”,詠嘆出不一樣的秋天!
另提一筆的是近代政治家、軍事家毛澤東的《沁園春·長沙》:
獨(dú)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頭??慈f山紅遍,層林盡染;漫江碧透,百舸爭流。鷹擊長空,魚翔淺底,萬類霜天競自由。
“鷹擊長空,魚翔淺底”,充滿了一觸即發(fā)的力量感,偉人的胸襟、氣度、豪邁之情與秋景相得益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