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說好吃不過餃子?餃子對于我們來說是具有特殊的意義的,不論是過年還是重大節(jié)日大家還是會吃餃子的。那么,通過本文讓我們一起看看為什么說好吃不過餃子。
老一輩人那時窮,最好吃的也就算餃子了,沒有如今這些肯德基,披薩之類的新穎東西,餃子也就是過年能吃上一回吧。
對那一輩老人來說,餃子是奢侈品,老百姓想像著紫禁城里的皇上真幸福,可以天天吃餃子。餃子象征著團(tuán)團(tuán)圓圓、紅紅火火、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。團(tuán)圓喜慶的日子,總是離不開餃子。
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,無論是南方北方,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,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,一邊山南海北的聊天,一邊和面、搟皮、剁餡、包餃子,濃濃的親情盡在餃子中融化。
著名詩人賀敬之有詩云:“宴文宴龍餃子宴”,現(xiàn)在好多地方有了餃子宴,有迎賓餃子宴、貴賓餃子宴、合家歡餃子宴、喜臨門餃子宴、三鮮餃子宴等等系列宴席,品嘗餃子宴,常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。
這是因為造型好看,味道好吃,又內(nèi)涵豐富,很有點說頭。不少花色,以民間傳說或歷史典故為依托。如“八寶蒸餃”,取“打金枝”故事中的一段,相傳郭子儀曾以海參等八味制餃,慶祝這一事端的解決。
“寶釧蒸餃”,以芥菜、豬肉為餡,取王寶釧在長安城南挖芥菜的傳說。深受食客的喜愛。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。餃子原名“嬌耳”,相傳是我國醫(yī)圣張仲景首先發(fā)明的,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。
早在三國時期,魏張揖所著的《廣雅》一書中,就提到這種食品。清朝有關(guān)史料記載說:“元旦子時,盛饌同離,如食扁食,名角子,取其更歲交子之義。”
又說:“每年初一,無論貧富貴賤,皆以白面做餃?zhǔn)持?,謂之煮餑餑,舉國皆然,無不同也。富貴之家,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,以卜順利,家人食得者,則終歲大吉。”這說明新春佳節(jié)人們吃餃子,寓意吉利,以示辭舊迎新。
近人徐珂編的《清稗類鈔》中說:“中有餡,或謂之粉角——而蒸食煎食皆可,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。”千百年來,餃子做為賀歲食品,受到人們喜愛,相沿成習(xí),流傳至今。
宋代稱餃子為“角兒”,它是后世“餃子”一詞的詞源。這種寫法,在其后的元、明、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。元朝稱餃子為“扁食”。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《宛署雜記》記載:“元旦拜年……作匾食”。
劉若愚的《酌中志》載:“初一日正旦節(jié)……吃水果點心,即匾食也。”元明朝“匾食”的“匾”,如今已通作“扁”。“扁食”一名,可能出自蒙古語。
清朝時,出現(xiàn)了諸如“餃兒”、“水點心”、“煮餑餑”等有關(guān)餃子的新的稱謂。餃子名稱的增多,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。
民間春節(jié)吃餃子的習(xí)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(dāng)盛行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,待到半夜子時吃,這時正是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的伊始,吃餃子取“更歲交子”之意,“子”為“子時”,交與“餃”諧音,有“喜慶團(tuán)圓”和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。
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,深受老百姓的歡迎,民間有“好吃不過餃子”的俗語。每逢新春佳節(jié),餃子更成為一種應(yīng)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