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才算是認清了自己,了解了自我?可能是一個人對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、將要去向何方、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(guān)系都有了一種相對穩(wěn)定且連續(xù)的認知。這種狀態(tài)也叫做——完成了“自我認同”。
認清自己,是每個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務(wù)
自我認同,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建立,在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(wù)。自我認同的形成,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(chǔ)。同時,人們也正是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,才逐漸地認識自己,獲得一種自我認同。
在埃里克森看來,自我認同的形成,并不是一種簡單經(jīng)驗“累加”,而是“整合”。在結(jié)識了不同的朋友,嘗試了各種類型的事情之后,我們的內(nèi)心會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、規(guī)劃未來、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,背后那些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價值是什么,那些在我們看來可以定義我們,或者那些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,到底是什么。
為什么了解自己這么難?
1.教育方式延遲自我認同的達成
12-18歲的青少年本應(yīng)該在這個更少現(xiàn)實壓力的階段,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各種與未來發(fā)展、宗教信仰、親密關(guān)系等探索活動中去尋找自我。但現(xiàn)實情況卻是,這樣的探索過程往往被現(xiàn)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擠占,孩子們都在一味地求學,即便參與了很多課外活動,卻也仍是以升學為目的的。
2.家庭教養(yǎng)影響自我認同
心理學家們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與父母相互尊重,有著穩(wěn)固感情基礎(chǔ),同時父母能給予他們更寬松的個人空間的孩子,更有可能隨著自我的探索而獲得一種自我認同。
但那些總是被父母忽略或拒絕的孩子,既很難從父母身上模仿或?qū)W習著去認識自己,也很難做出尋找自我的嘗試(可能會被視為挑戰(zhàn)或叛逆)。而那些與父母關(guān)系過于親密,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,則從不敢挑戰(zhàn)父母權(quán)威,也不愿脫離父母形成“自我認同”,他們完全依附于父母的決定。
3.“自我認同”這個任務(wù)可能會持續(xù)終身
受到發(fā)展階段理論的影響,人們總會覺得一個階段的危機解除,任務(wù)達成,便可以一勞永逸了。但事實卻并非如此,尤其在自我認同這件事情上,即便人們在某個階段獲得了一個相對穩(wěn)定的對自我的認知,這也并不意味著從此不再改變。
很多成年人也仍然會在多年以后被這個問題所困擾,重新提出“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”這樣的問題,即便Ta此前已經(jīng)有過答案。這通常會發(fā)生在當原有認知和新環(huán)境發(fā)生沖突,或者是環(huán)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的時候,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人生轉(zhuǎn)折,比如就業(yè)、結(jié)婚、生子,也可能是在面臨一些機遇的時候。
認識自己的四種狀態(tài),你是哪一種?
心理學家Marcia把探索自我的過程,根據(jù)“探索”與“承諾”兩個維度劃分成了四種不同的狀態(tài)。
第一種狀態(tài):早閉
處在這種狀態(tài)中的人,通常已經(jīng)“獲得”了一種自我認同;不過,這種認同感并非基于自身的探索和嘗試,而是基于他人,尤其是父母。對于這類人而言,他們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,幾乎未曾經(jīng)歷過“危機”(低探索),就確立了對自己的認知以及未來的規(guī)劃(高承諾)。
他們最大的特點,便是對權(quán)威的服從和尊敬。雖然他們看似對于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堅定,但他們的這份堅定又是十分脆弱的。一旦可能面臨失敗或者他人(尤其是權(quán)威)的負面評價,他們很容易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。
第二種狀態(tài):混亂
他們可以說是“并不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”,他們既不了解自己,不確定未來的發(fā)展(低承諾),也并不太關(guān)心這類問題(低探索)。他們很容易就會拋棄自己曾經(jīng)做過的決定,也總是處在一種“走一步看一步”的狀態(tài)之中,甚至會接受一些與過去的決定截然相反的機會??赡茉谕馊丝磥?,這類人處在“混沌不清”的狀態(tài)里,但他們自身很有可能并不覺得有什么異樣。
第三種狀態(tài):延緩
處在“延緩”狀態(tài)中的人,便是那些正在努力探索自我,尋找自我(高探索),但還沒有得到答案的人(低承諾)。比如,他們可能正在思考“什么樣的工作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?我希望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FZW影風網(wǎng)
他們因此往往也是最能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處在危機之中的人,而迷茫與焦慮也是處在這個狀態(tài)中的人最常有的感受。Marcia認為,延緩可能是四種狀態(tài)中最令人掙扎與煎熬的,不過,相比起處前兩種狀態(tài),他們卻也是最有可能在經(jīng)歷過探索之后,到達第四種狀態(tài)的——自我認同達成。
第四種狀態(tài):達成
Marcia認為,形成自我認同的人都是經(jīng)歷過探索給自己帶來的危機的(高探索)。在穿越危機后,他們最終獲得了對自己更清晰的認知,對某些特定的人生目標、信仰、價值觀做出了“承諾”(高承諾)——認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,并且是基于對自己的了解的。
于是,他們在接下來面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(zhàn)時,也更能夠依據(jù)本心做出抉擇,在面對坎坷與阻礙時,他們也不至于瞬間心灰意冷,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。
如何更好地達成自我認同?1.勇敢作出嘗試與選擇
自我認同是人們在不斷地探索與選擇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。有時我們會以為,找工作或者找對象等等的嘗試,是一個“展現(xiàn)”自我認同的過程——我找的工作/對象反映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、我的喜好、我的價值。
但其實,在我們還在尋找自己的階段,尤其對于成年初顯期的人而言,去做出嘗試或選擇,更是一個“獲得”自我認同的過程——無論喜歡或不喜歡,在每一次做出嘗試/選擇的時候,我們都會離了解自己更進一步。
2.與他人“分化”
有時候,我們看不清自己,或許和我們與身邊的人過分親密,過度依賴與干涉有關(guān)。想要真正看清真正屬于自己情緒、認知、行為舉止,我們需要努力去辨別在一些情境中,哪些是他人的要求,哪些才是我的感受;哪些是他人的期許,哪些是我真正的選擇。在這些時刻,不妨試著在內(nèi)心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,做出一些思考。
3.進行敘事練習
你有沒有想象過,二十年后你理想中的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樣子?你的生活是已經(jīng)充滿了規(guī)律嗎?還是你的生活中仍有很多不規(guī)律、新鮮又有挑戰(zhàn)的事情?你結(jié)婚了嗎?你定居在哪里?你有孩子嗎?你的經(jīng)濟條件是什么樣子,你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物品和服務(wù)?你有很多新認識的朋友、還是只和一小圈子人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……
你對于這一天生活的想象越深入、越細節(jié),越能幫你了解,你究竟渴望什么樣的生活,你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價值取向和偏好是什么樣的。而這種了解,反過來又能幫你重新做出今天眼下的種種選擇。
事實上,許多年輕人都對于自我認知方面存在迷茫、困惑和焦慮,你不必因為自己錯過了青春期,又或者錯過了成年初顯期而感到惶恐,也不必為了快一點抵達而焦慮不安。
因為“人生很長,你不用急,也不用慌”。